查看原文
其他

曹操先后封魏公、封魏王,都意味着什么? - 乐天派故事1027

武太白 武太白英语 2023-06-08

关于这个话题,我跟乐天的派(我儿子)讲过不止一次故事,今天汇总起来,把这其中的线索都理清楚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我儿子乐天的派小的时候,每天晚上我都给他讲故事。这天晚上,我实在是没话可说了,只好像挤牙膏似的说:从前,有一个国王,名叫晋文公……


猫(就是“毛”,我儿子的另一个昵称)问,他既然是国王,为什么不叫晋文王?


我说,这是因为当时有一个超级国王,叫周天子,他手下有很多小国王,就好比你们班主任手下有很多中队长、小队长。为了让这些小国王听他的话,周天子给这些国王封了爵位,分为五等,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其中男爵因为太低,一般都不封这个爵位。如果哪个国家的国王被封为公爵,那么这个国王就叫什么什么公,比如宋襄公,是宋国名叫襄的公爵;晋文公,是晋国名叫文的公爵。


猫问,那公爵是不是最大的官?


我说,公爵、侯爵什么的,都不是官,是一种地位的象征。你们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,中队长、小队长是不是永远做?不是的,中队长、小队长可以换。可以换的,是官。


爵位是不会换的。一般来说,如果一个小国王被封了爵位,那么他的子子孙孙都会有爵位,只要这个国家还在,这个家族还有男人。


比如,如果我被周天子封为武成公,那么到你的时候就可以叫武就公,咱俩在一起,叫成就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随着乐天的派一天天长大,再给他解释这样的名词,就不能太过于卡通化了。前不久的一天晚上,我们吃饭时聊到三国,我向乐天的派科普道:


你知道吗,曹操得汉献帝封为魏公,也就是说,在汉朝末年,曹操也得到了公爵的爵位。这已经是爵位中的最高等了。但是,还有比爵位更高、却没有皇帝高的位置,那就是“王位”。


什么是“王”呢?这要从周朝的分封说起。周朝从武王创始,分封姬姓兄弟叔伯和有功的大臣,一般都是公、侯两个等级,也有封伯、子两等爵位的。这些王族和大臣各得到一块土地——称为“封地”,他们是这些土地上的地方统治者,这些土地就称为“诸侯国”。而他们就称为“诸侯”。


这些诸侯的爵位有高有低,不尽相同。要想知道一个诸侯的爵位是怎样的,看看史书上怎么称呼他就知道了,比如一个诸侯名为“郑伯”,那他就是伯爵;名为“楚子”,那他就是子爵;叫“蔡侯“,那就是侯爵。


后来,诸侯国慢慢强大起来,并且,随着诸侯国的爵位一代一代往下传,也不能每一代都叫“郑伯”,那不就乱了吗?于是,史书里开始在“齐公”这样的称呼中间加上世代的名称,比如“齐桓公”,他的父亲史书中称为“齐僖公”,儿子有好几个,其中有“齐惠公”、“齐孝公”、“齐昭公”、“齐懿公”。再比如,燕国有“燕宣侯”、“燕桓侯”。


这时,乐天派问道:后来燕国不是有“燕惠公”、“燕悼公”吗?怎么从侯爵升级到公爵了呢?




听到这个有质量的问题,我开心地笑了,不由感叹“孺子可教也”!然后介绍道:


没错,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。一方面,强大的诸侯国,尽管国君在周王朝的体系内可能是侯爵、伯爵或子爵,但在诸侯国内部,一般把国君称为“公”,并不称为“侯”、“伯”或“子”。另一方面,随着西周灭亡、东周重新立国,周朝的国力逐渐衰退,诸侯国的力量则强大起来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本来低等的爵位世袭者通过战争等手段兼并了大量的土地,拥有了远超西周时代的实力,他们当然不甘心永远在爵位上低于别人,所以不断向东周国王要求更高的爵位,而国王没什么力量,只能答应。这其中有一个特别的例子——楚国。


前面我们说过,最早楚国因为地处偏僻,生产落后,虽然国土面积不小,但在周朝并不受重视,所以楚国的国君只混到个子爵,史官称他们为“楚子”。随着楚国的力量不断强大起来,到了春秋时代,他们就不断向周王要求更高的爵位,但周王不给,楚国国君一气之下,好你个周王,你不给,我不要你给了!我自己称王!


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僭越称王”事件,主角是楚国国君熊通,他自称“楚武王”。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,因为自从周朝建国,只有周天子能称王,所有诸侯,最高是公爵。现在楚国有了武王,那就是摆明了把自己跟周王并列了!


其实,等着自立为王的国君,远不止熊通一个人,但大家面子上都不好意思,这下好了,楚武王在大国中第一个跳出来自立为王,大家再也无所顾忌,他能称,我也能称,于是战国七雄中的其他六雄纷纷也称了王。


乐天派听到这里,问道:那是不是曹操封了魏王,就表示他和汉献帝并列了呢?



我微一沉吟,解释说:


可以说的确如此。当然,曹操时代不同,要另作说明。周朝经过西周灭亡、东周的春秋时代、战国时代,前后八百年,最后是秦国一统天下,建立了大一统。秦王政自命为“皇帝”,不再自称为“王”,这样一来,“王”就不再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了。


等到了汉朝,汉高祖刘邦仍然是皇帝,但他感觉到自己不一定有力量有效统治整个国家,加上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们也需要封赏,于是分封功臣韩信、彭越、英布等为王。这一批王,史书上一般称为“异姓王”,就是说,这些封了王的人,并不姓刘,跟皇帝不是同一个家族的。


随后不久,刘邦的皇帝位置巩固了,他以各种理由把这批异姓王一一铲除,改封刘氏宗亲为王,订立了“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”的誓言。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,封建王朝的“王”就逐渐成了皇室宗亲的专属物,必须是皇帝的兄弟叔伯子侄才能当王。如果有谁还能当上“异姓王”,那无疑是天大的荣耀。


而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,最有名的异姓王之一,就是我们所谈论的曹操了。我们知道,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,他所处的社会思想状态恰恰就是“非刘氏而王者,天下共击之”。虽然这时离汉高祖刘邦立国已经过去三四百年,但汉室宗亲说起话来无不“高祖”如何如何。曹操得封魏王,无疑是他巨大政治威望、牢固政治地位的一个集中反映。事实上,刨去吕后所封诸吕王不算,曹操恰恰是刘邦所封那几位异姓王之后,汉朝的又一位异姓王。由此可见曹操的强悍!


当然,曹操封魏王,这也是他应得的。汉献帝能够活下来,汉家天下能够延续到曹操封魏王多年之后,这其中曹操居功至伟。是曹操在南征北战、尊奉汉献帝正统的同时,还努力恢复了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,要不是这样,汉献帝本人都要被饿死了,皇帝的名号又有什么用!从这个角度说,曹操封魏王,也只是拿回本属于他的东西罢了。从这个角度说,曹操封魏王,远不止跟汉献帝并列;我们甚至可以说,汉献帝的那个“帝”,实质上就是曹操给他保留下来的。曹操自己也说过的:如国家无孤一人,正不知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。曹操封魏王,实际上是曹操作为汉朝实际统治者的一种宣示。


顿了一顿,说得兴起的我续道:既然跟你说了这些,那我再给你科普两个词:


一是“封侯拜相”,这里的“封侯”就是谋得侯爵这样的高等爵位,拜相就是求得被皇帝拜为相国这样的实际统治者职位——你看即便是现代,不少国家还是有“首相”、“外相”这样的官职;


二是“加官进爵”,也就是官职再加高,爵位再进一步。


我们看到,这里其实两个目的是对等的,相国是官位,侯爵是爵位,也就是说,古人既追求本人的地位尊荣——加官、拜相,还要努力造福后代——封侯、进爵,因为虽然官位不能传下去给儿孙,爵位却是可以一代一代世袭下去的!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“乐天派故事”系列文章总目录(截至2016年)


在刚刚过去的5000年中,我们中国是不是领先了4800年? - 乐天派故事1026


小站维护不易,请朋友们长按下面图片,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“识别图中的二维码”,即可打赏。感谢你们的支持和厚爱!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